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00 00 00 00

行业动态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院士:增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力
发表时间:2024-11-08     阅读次数:     字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决定》对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其核心是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价值,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加强科技创新的全链条部署和全领域布局,聚焦科技支撑力和创新硬实力。

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科技创新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充分认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性,及时调整院校发展战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驱动高质量发展;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创新院系组织建设,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科教融汇,全面提升自身对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力。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者,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通过优化治理体系、创新资源配置、改革分类评价、调整办学目标等一系列关键性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显著提升了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优化治理体系为基点

拓展支持突破性组织变革的制度空间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大学治理变革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内部治理体系改革,破解权力结构与权责关系不明确、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不高、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足等难题,构建各主体间结构明晰、定位精准、相互激励的发展生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治理变革的要点,在于积极推进治理主体和结构的多元化,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创新产业引入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参与大学治理,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治理机制。

一是探索将多元主体协同的咨询委员会、理事会等纳入大学治理体系,为大学战略目标修正、学科专业优化、育人体系重构等提供决策支持。

二是以“四个面向”为体制机制改革总方向,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治理体系,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

例如,在集成电路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积极邀请企业界专家代表加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共同为培养业界急需的人才把关。

以创新资源配置模式为核心

突破旧有的组织模式和发展惯性

组织变革的本质是资源的重新分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创新产业进行资源重组,是大学实现系统性变革的重要突破点和重要支点。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大学存在资源配置效能不高、激励效力不明显、资源使用效益评估不精准等问题,导致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以对接区域和产业发展重点,更难以激发多方合力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及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突破旧有的治理理念、组织模式和发展惯性,以突破性组织系统创新确立自身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突破性组织创新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生产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更要将技术与程序创新、管理创新整合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学和外部制度环境的紧密互动中实现内部治理制度与结构优化。

二是要尽快提升资源配置的支撑力和精准度,加快建立以绩效为导向,以“目标定任务、任务配资源、绩效看质量”为原则的重点突出的资源配置新体系。学校必须彻底打破“平均主义”,明确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向重点学科和关键事项倾斜,加大对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投入,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

例如,华中科技大学首批“卓越培养项目”围绕5个关键领域,建立了工业母机、人工智能等6个专项,这些专项都是与众多有需求的合作企业及多个相关共建院系合作完成的。

以高校分类评价改革为牵引

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牛鼻子”,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作为高等教育“排头兵”和科技创新“国家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主动担当作为,“立”字当头,建立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科研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改革。

一是要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强化评价“指挥棒”的创新导向作用,将评价权重系数向有效服务新质生产力倾斜,向支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创新产业倾斜,引导教师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二是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分类评价制度体系。学校要充分审视自身发展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完善精准定位、分类错位、特色多样的学科专业评价制度,改进常态化监测体系,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将评价的重要观测点放在建设效果与学科规划的符合度、学科规划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以此引导学科瞄准国家、区域、社会需求精准发力,促进学科内涵发展。

三是要聚焦创新人才与卓越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四个面向”要求,注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构建开放融合的一流课程体系,构建全程贯通的能力训练体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强化工程硕博士教育,全力培养具备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以办学目标调整为重点

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就是要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一是要完善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增设与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大力布局新兴交叉学科,确保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

二是要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新兴产业,超前研判人才需求趋势,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科技产业变革形势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育人体系重塑。

三是要打造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产业研究中心、应用基础研究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尤其要聚焦产业关键领域和技术,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设施与数据资源共通共享,形成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协同创新网络,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例如,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加快交叉研究布局,深入实施医工交叉融合,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医学中心,助力解决医工交叉“从0到1”的原始创新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作为湖北省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打造医疗装备产业的教育、科技、人才高地,促进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迈向国际一流。

作者: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一期工程会员名单公示
下一篇:威胜信息10月中标总计约5433.06万元合同,五年研发费超9亿元